用RoamEdit实践“一元化笔记”

Innis 2021-8-19 2105

什么是一元化笔记?

 

以下内容来自Innis 的读书笔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日]奥野宣之

 

 

一元化笔记出现的原因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管理体系,但是大量的都是以分类整理为基础的体系,就像在管理几十上百个大书架。而进来诞生的知识管理软件也甚是复杂,要求用户对软件做详细的设定,添加各种文件夹和标签。这种做法看上去很厉害,可行性很高,但实际上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以处理,情况会会变得错综复杂。普通人不是用不了这种方法,而是大多数人根本坚持不下去。理论上来讲,利用分类整理的方法管理知识很厉害,可以让我记录并活用知识,但是但对多数人来说,实际情况却是“都怪分类整理,让我无法活用信息,甚至让我无法再记录信息”。

 

知识生产的定义

我们通常认为,这里所说的“知识生产”指的是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所指广泛,包括智慧、思想、念头、新闻报道和口头叙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也可被归入信息。总之,简单来说,所谓的知识生产是让大脑运转起来,用人们知晓的形式提出某些新的事物——信息。

 

知识生产革命

知识生产的载体从过去的索引卡片和记事本开始,历经了文字处理器、电子记事本和掌上电脑等一系列发展,而近年来,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终端等使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生产方式上。每当新的手段被提出,人们就会立刻努力去学习如何熟练地使用它们。人们怀揣着“为自己的知识生产活动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期待,激动不已。然而,这种期待几乎没有一次成为现实。原因是多样的,例如难得收集起来的信息无法熟练运用(PARA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或是知识生产方法非常费力以致无法坚持(一元化笔记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一元化笔记

核心:

把信息记录在一册可以反复翻看的笔记本里

特点:

因为非常简单,所以非常实用。(大道至简)

 

三大优点:

1.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

使用这一体系,你不仅不需要划分出会议用、企划用和项目用等不同类别,也不必区分工作与私人用途。不用考虑任何问题,只需将信息抛入笔记本即可。

 

2.可以无压力地持续使用。

如果你在使用所谓的“点子笔记本”,刻意的去记录发现的素材,自己独特的构思,从智者身上学来的经验,这样为了进行知识生产而特意保留的信息写在笔记本上并搜集起来的行为是很令人疲倦的。你也许可以坚持一两个月,然而如果想坚持一两年,会因为力不从心而半途而废。另外,这也是一种虚张声势的举动,很可能因为没有发生特别的事,从而没有可以写入笔记本的事,让这种行为变成三分钟热度。

而一元化笔记则是要求随时随地,想到啥记录啥,你无需去考虑这个是否重要,是否值得记录,你只需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一个一个的放到笔记本里就可以了。虽然这样记录的内容缺乏目的,较为随意,但是一元化笔记有自己的方法可以让所有的内容都鲜活起来。

 

3.自由度高,能够随意调整

所谓的一元化笔记本,就是一本空白的书,没有栏目也没有模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布局就怎么布局。

 

“一元化笔记”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不管搜集了多少信息都无法运用自如

·长时间思考也想不出好的构思

·想把个人经验和学习过的知识活用于工作中,但很困难

 

 

第一章:用一册笔记本构建知识生产体系

 

如何用笔记本进行知识生产

首先是一味按照时间顺序将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上的阶段。在新的笔记本中写或者贴上些什么开始。

持续进行这一工作几天后,就能逐渐将信息存储于笔记本中。笔记本页数与尺寸存在差异,不管怎样,数周或者数月后信息量总会增加,笔记本会变得像书本一样厚重起来。于是在后半段,我们就可以将这本“书一样的笔记本”作为构思和想法的素材集灵活运用。

 

这样做的3个好处

1.笔记本记下的内容都是自己记录下的,每一条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我们能顺着时间线浏览,将乍看之下毫无关联的信息结合起来,获得新的想法和视角

3.因为笔记本记录的一切都有价值,所以你可以自信的将其作为素材库,让其中的信息变成自己获取新想法的线索。

 

作者的一元化笔记都记录了什么?

·工作日志和日记 ·碰头会和采访内容的记录 ·研讨会的大纲和关于其内容的笔记 ·工作中使用的资料的剪报 ·客户寄来的信件和明信片 ·写有创意的便笺纸 ·报纸和杂志的剪报 ·书籍的复印件 ·电影和电视的观后感

·收到的名片 ·其他纸质笔记,如旅游时收到的小册子、票据、存根、书的腰封等

 

自己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如果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中写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笔记本就有了工具以外的意义。它会像你喜欢并读了多次的书一样,在你心目中的存在感越来越高。

拿出笔记本,试着翻几页,你前一阵想出的点子、喜欢的书籍、电影的观后感、休假时想做的事、愉快的体验和重要工作结束时的总结将尽收眼底,这些都是你想记下来备用的信息。记录的笔触中饱含当时的心情,资料和纸张全是实在的物体,它们会为我们还原当时状况,包括记录时的手感和触感。

可以成为知识生产素材的,就是这样单纯的对兴趣和思考的记录。你能使用的任何信息都是自己记录或挑选的有趣信息,这会让你充满自信。

 

第 2 章 一元化笔记法的三条规则

 

为了更好的让一元化笔记进行知识生产,我们需要遵守三个原则。

规则 1 一元化

规则 2 时序化

规则 3 索引化

 

规则 1 一元化

一元化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都记录到一册笔记本中。工作中的创意、读过的书的摘要和感想、报纸和杂志剪报、他人的留言贴、信件和明信片、名片、出席会议或参加培训时的记录、打印的邮件和文件、对电影的记录、私人日记、用完的票据等纪念纸张……你要做的,是把所有这些可以纳入笔记本的内容都放进一册笔记本中。总之,什么都不要考虑,尽管记下来即可。你不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当然,笔记本会变得杂乱无章,也会因持续不断地填满文字和资料而厚度不断增加。但是不管怎么样,不要在意这些琐碎之事,把平时遇到的信息都塞进笔记本。

 

为什么要一元化?

就像我们整理小孩子的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我们可以把它们分类整理好,放到架子和抽屉里,但是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把所有玩具直接塞到一个大的玩具箱里去,这就是一元化笔记的构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缺乏条理。的确,将笔记按照规格和用途分类整理排列在书架上更美观一些,心情也会更愉悦。但一元化的有些优点远远超过了分类整理的优势。其中一点就是整理需要花的时间非常短,因为你是不假思索地把信息不停地扔进箱子的。另一点是,在寻找你想要的玩具时,你能肯定它就在箱子里。如果进行了分类整理,一旦在你认为目标物品应该在的分类下没有找到它,你不清楚它是否会在其他的地方。例如,蔬菜形状的积木到底该算“过家家的道具”还是“积木”还是“两者皆非”呢?如果不事先决定并记牢的话,你就可能陷入哪里都找不到目标的窘境,因此常常需要在玩过玩具后将其放回原处,或是努力不将分类打乱。与此相对,如果使用这种大玩具箱,所有的玩具都在里面,清楚明了。即便是像一个橡子、一块拼图这样小而不起眼的东西也必定在箱子里,所以一个个找过去就一定能找到。

笔记的一元化

笔记本和这个玩具箱如出一辙。只要遵循一元化的规则,纳入笔记本的信息也能够保持“尽管乱七八糟,但都在这里了”的安全感。带着这样的感受寻找笔记本,跟不知道记在什么样的纸上,甚至不知道有没有记过的心境完全不同,这一点任何人都能明白。如果恪守一元化,你是绝不会找不到笔记的。无论你在找什么,都只需在一个地方寻找,这会让你非常轻松。 当然,在杂乱无章的笔记本中找寻目标信息也需要一定时间,分类整理的方式有时能让你更快地找到。不过,只有当目标需要像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专家管理收藏品那样以完整的形式进行半永久性保存时,这种分类整理的方法才能突显其优势。分类整理方法并不太适合个人使用。 就算是不太细致的分类和整理,一元化方法相较之下也更适合个人使用,其长处如下。 ·记录很轻松 ·找起来安心 ·坚持做也不费力 我们在讨论分类整理的信息处理方式时,很多人都表示“起初很好用,然而想继续用下去就会发现很多妨碍使用的漏洞”。那么,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是:“一开始就让它漏洞百出。”一元化是一种绝不会有漏洞的方法,原因是,它从一开始就浑身漏洞。

 

规则 2 时序化

时序化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在横向书写的情况下从左到右记录,在使用活页笔记本这种纵开记事本的情况下,从上往下书写。

但需要记住的一点是要添加日期。例如,在笔记本中书写或者粘贴什么的时候,请务必添加表明年月日的 6 位标签。

用更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所谓的笔记本就好比被分成一小册一小册的长卷轴。按照时间顺序在使用中更换新本,就像在卷轴中的一段按顺序书写一样。即使总量长得出人意料,只要在卷轴中按顺序搜索,就一定会找到想找的信息。而且卷轴上不存在位置相同的点,这个特征在日后参考笔记时是非常有用的。

 

规则 3 索引化

所谓“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正如“想知道怎么泡出好喝的咖啡,问一下××就知道了”一样,我们只需把握信息的参照方法和所在位置即可。

你可以在笔记本空出头几页,然后专门用来记录索引内容,例如:

“××笔记在第 185 册的 6 位数字标签‘130227’这一页。” “关于企划案的点子全部用红色字母‘K’标出来了。” “去△△出差的记录好像是在那个黑色封面的笔记本的中间部分。”

 

第 3 章 高效率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如何高效率的记录内容

用“葱鲔火锅式”笔记采访自己(奇怪的名字( ̄_ ̄|||))

具体做法如下:①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来源于外部的信息”标上“○”后再逐条书写;②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自己想说的话,用“☆”标记后再写;③不断重复①和②项内容。(其实就是费曼技巧

 

为什么要采用“葱鲔火锅式”来记录

能成为知识生产核心的,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和对其产生问题与想法的主观意识。从他人处得来的信息,最终也不过会成为广为人知的一般性知识。写下并保留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采访。可以说是承认了自己的想法是有趣、有价值的,这才是知识生产活动中必需的态度。

 

第 4 章 孕育创意的生活日志

 

什么是生活日志

所谓生活日志,顾名思义,是指对日常生活和人生感悟的记录。因为日志这个词本身含有一种航海日志和测试记录的含义,所以如果将生活日志当成“自我之船的航海记录”,可能比较易于理解。人虽然不可能像船一样,以遥远之地为目标开始旅程,但无论是谁,都在时光流逝中前行。30 岁的人完成了 30 年的旅程,60 岁的人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走过了 60 年。请把这样的“时间之旅”当作生活日志。

生活日志的作用

通过生活日志,你可以把作为知识生产素材的笔记本变得更加实用。

 

生活日志和普通的日志或者日记的区别

①没有严格的字数和版面要求

想写多少写多少,想怎么写怎么写,怎么自由怎么来

②比起感情更注重事实

日记重在记录内心的真实感受,日志重在记录发生的事实

③可以粘贴资料代替书写

商店的卡片和价格标签、照片等只要能用,都可以贴上去,只要你需要,都可以贴。

 

做生活日志的好处

①消除选择带来的压力

如果你的要求是“遇到好的内容就记下来”那么你就会很犯难的去思考哪些算得上是好的内容,而生活日志则是想记什么记录什么,轻松随意。

②顺便启动思考

在记录的时候,也能看到前几天写下的想法,快速翻阅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就可能想再读一遍剪下的新闻记事。用一点点时间去开动脑筋,长此以往,积累的想法是不容小觑的。

③促进深入写作

决定记录之后顺手记录其他内容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想认真写下来的东西,可能是积累很久的情感,也可能是反复思考之后下的决心,总之,非写不可的感觉会像决堤一般涌现。这种思绪和普通的灵感不一样,关键是可以深化对问题的思考,帮你扫清烦恼,重新审视自己。你不是因为感觉很强烈才写的,实际上是因为在写才有了强烈的感觉。

 

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

每一页笔记,都记载了自己度过的时光,贴上了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可以说,最后留下来的那册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化身为你度过的那段时光本身。

·从事过什么工作?

·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

·读过什么样的书?

·去过什么地方?

·考虑过什么事情?

你的一切都被写进了笔记本。原来什么都没有写的薄薄的笔记本变成了现在这么厚,增加的都是你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你看到书架上排列着已经写得满满的笔记本时,就好像看着自己的简历一样。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什么呢?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呢? 一天又一天,我是怎么度过的呢?

翻看特定时间段的笔记本时,偶尔也会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有用的内容,看着笔记本的封面,你就会开始想里面写着什么,从而回顾一番,也是相当有趣的。

我想推荐大家回顾一些比较老的笔记,不要带任何目的,只是随意地翻翻看。

你看到曾经自己憧憬或喜欢的东西时,一定会思绪万千。 “我性格倔强这一点倒是完全没变啊。” “即便是现在,我还是说着同样的话。” “现在做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了,但本质上是相通的。”

反复认识到这些情况后,你就会知道在之后的人生中要做什么,以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是什么。你想读的书、想进修的领域、想表达的话语会慢慢变得明确。这些东西,从广义上讲不也算得上知识生产吗?

 

第 5 章 帮助活用素材的知识生产技巧

如何生产知识

 

步骤① 收集素材

信息的输出从笔记开始

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在读懂它们后,为了能对它们进行活动,我们需要将其抽象化记牢,就必须使用眼睛和大脑。 也就是说,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此外,更要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去探索它与其他信息的关联。这样写或许会让你感到非常麻烦,但是不用担心,如前文所示,只要日常坚持记笔记,这种知识生产阶段便会一点点稳步持续下去。只要有笔记本,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收集信息。

 

步骤② 咀嚼收集好的素材

带来新发现的无目的重读

那么,如果还有余力,比如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笔记,想用它来生产知识的时候,我建议首先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地重读。你可能很难一开始就做到“无目的性”。可以想象一下,就像在医院里等待就诊时随手翻阅(你不太感兴趣的)杂志,或是边看边发呆一样。

平时参考笔记中的信息时,大多都是从后往前追溯,无目的重读时,应该从前向后翻阅。从与当下关心的事物相差甚远的信息开始读,你会有意外发现。然后,你渐渐看到更接近当前的信息和资料,会对越来越多事物存有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仔细地品读。虽然这样翻阅时可以轻松抓住中心,但只看自己写的笔记其实很无聊,如果夹杂有剪贴的报纸和资料,或者作为生活轨迹的照片以及旅游记录等内容,就可以享受看杂志一般的乐趣,也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无目的阅读了。

你可以将这份笔记直观理解为一种个人工作心得,但也可以转换视角,将其视为写文章的方法,或前文中提过的独自思考的技巧。你要做的不是按记笔记时的想法来,而是自由地变换角度重读。这样,你就会意识到以前记笔记和收集资料时的感觉和现在重读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时,你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过去认为是优点的地方,你会发现某些在不经意间记下的信息比预想中有意思。但这样的偏差未必都是坏事,而可能成为深入思考的一种契机。

我想说的是,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便有机会考虑本不会考虑的事情。

如果能通过重读笔记来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么长久以来的问题意识就会浮出水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思考。

 

步骤③ 将经过咀嚼的素材发酵

使用卡片重组信息

你浏览写得满满的笔记时,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信息接触,笔记的内容也自然会一点点深入印象之中。多次回味其内容,就能使得各类信息在头脑中相互关联。持续这样做,就会进入“玩转笔记=获得创意”的良性循环状态。

 

步骤④⑤ 从顿悟到成果的具体化

动手,使想法更上一层楼为了生产知识,我们将信息纳入笔记,反复阅读,或者将它们写在卡片上。这样做可能会一无所获,但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这样做。“信步游走,不知不觉登上了山顶”这样的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你或许可能在无意中得到一些启示,但好点子和成果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

要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渐前进。边抱着胳膊边看电视,思考是无法前进的。如果遇到难题,思维停滞不前了,你也要削铅笔、给钢笔上墨或是用剪刀和胶水制作旅游笔记,总而言之,要记住不能让手处于什么都不做的状态,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另外,要尽量做一些复杂以及需要控制力道的动作。

如果用圆珠笔写不出什么,不妨试试用铅笔、钢笔或毛笔。即使是坐在课桌前,也能制造出脱离静止状态的契机。为了避免陷入瓶颈,你需要提前预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

作家太宰治曾经写道:“我越是疲惫不堪,就越是干劲十足。”我认为,人如果最终不能达到这种心境的话,恐怕是想不出好点子的。

 

如何用RoamEdit实践“一元化笔记”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就可以解决一个疑问了,为什么RoamEdit打开页面就是Dailynote?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大家在记录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考虑分类的问题,自己束缚住自己,而是先畅快的输出,之后再考虑管理的事情。要知道向来阻止大家持续进行知识管理的原因,不是因为学不会复杂的方法,而是因为方法太复杂,到后面根本懒得用了。而一元化笔记,也就是RoamEdit dailynote的设置,虽然简单,但是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促进大家的记录欲望,这样对比下来,明显更胜一筹。

 

1.使用dailynote进行一元化

在RoamEdit上实践“一元化笔记”,首先最重要就是“一元化”了。建议大家尽可能沿着daily note记录自己的内容,而不是建立一个个的孤立主题来记录内容。在dailynote上之后,用引用去把你记录的信息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法(例如费曼体系,去中心标签,para,中图 等),组织成各种奇奇怪怪的形式都可以。

 

 

2.时序化

因为RoamEdit是电子笔记,你在书写的过程中,时间数据都会被实时记录下来,所以不必像纸质笔记本一样必须要上时间戳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记录的内容。

(RoamEdit每个节点的时间数据)

 

虽然RoamEdit会自动记录时间顺序,但是Innis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喜欢记录下记录的时间,这样接下来在翻看的时候,临场感就会更强,可以想起来当时记录的情形。

 

而RoamEdit也提供了非常简便的方式来完成时间的添加,你只需要打开插件“时间卡片”,然后每次你在一个空节点按下“空格”的时候,就会生成一张有时间信息的卡片。

 

3.索引化

因为RoamEdit的另一个属性:双向链接,所以在纸质笔记上进行的制作标签和索引在RoamEdit上也变得可有可无。当你需要查找内容的时候,你可以直接使用搜索来进行检索,如果你想知道当前的主题和其他主题的关系,直接查看反向链接即可,几乎没有手动为一元化笔记做索引的必要。

 

4.关于用“葱鲔火锅式”来记录

其实就是费曼技巧,参见:https://club.roamedit.com/club/?thread-1404.htm

 

5.生成知识

① 收集素材

日常遵守一元化笔记的原则,多多积累和收集、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及时,最好不要把文章直接贴到RoamEdit,然后之后就不管了。这样做一来根本不符合一元化笔记的要求,因为只收集信息而不去分析和思考,记录下来的信息就是“死的”,很难再知识生产中发挥作用,最后只会落个笔记软件满了,脑子确实空空的情况。二来是RoamEdit是大纲笔记,对于格式的保留比较差,不适合用来做文章的收集栏或者集中地。如果有保留文章原文的需求,可以剪藏到传统的笔记软件里,然后分享出链接,粘贴到RoamEdit,这样处理会比较好一点。

互联网让我们能在一瞬间收获上百条信息,但在读懂它们后,为了能对它们进行活动,我们需要将其抽象化记牢,就必须使用眼睛和大脑。 也就是说,要一边收集信息,一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此外,更要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去探索它与其他信息的关联。这样写或许会让你感到非常麻烦,但是不用担心,如前文所示,只要日常坚持记笔记,这种知识生产阶段便会一点点稳步持续下去。只要有笔记本,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收集信息。

 

② 咀嚼收集好的素材

一元化笔记把这一步称为“可以带来新发现的无目的重读”。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记下的东西,当作一本关于自己的书,然后反复读,反复批注,对自己记下的内容保留更深刻的印象,通过重读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便有机会考虑本不会考虑的事情。如果能通过重读笔记来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么长久以来的问题意识就会浮出水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思考。

在RoamEdit上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重读笔记:

1.滚轮向下,沿着dailynote重读

 

2.随机漫步,凭“缘分”重读

 

③ 将经过咀嚼的素材发酵

在你重读的时候,你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信息接触,笔记的内容也自然会一点点深入印象之中。多次回味其内容,就能使得各类信息在头脑中相互关联。这个时候,不要把这种关联只停留在大脑中,用copyid,块嵌入等方式把信息用链接关联起来,有意识的去编织那张网,让这种联系变成可以被记录下来的实体,这样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连接产生更多连接,而且在生产知识的是,那张网也变得触手可及了。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

 

④⑤ 从顿悟到成果的具体化

用RoamEdit实践生长式写作。参见:https://club.roamedit.com/club/xx

 

用RoamEdit实践“一元化笔记”的优势

一元化笔记的简单记录,实用导向的核心,也是RoamEdit的灵魂。RoamEdit很多功能都是围绕一元化笔记设计的,可以说RoamEdit是最适合用来书写一元化笔记的软件。

快速回复
最新回复 (2)
  • Innis 2021-8-19
    1 2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管理体系,但是大量的都是以分类整理为基础的体系,就像在管理几十上百个大书架。而进来诞生的知识管理软件也甚是复杂,要求用户对软件做详细的设定,添加各种文件夹和标签。这种做法看上去很厉害,可行性很高,但实际上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以处理,情况会会变得错综复杂。普通人不是用不了这种方法,而是大多数人根本坚持不下去。理论上来讲,利用分类整理的方法管理知识很厉害,可以让我记录并活用知识,但是但对多数人来说,实际情况却是“都怪分类整理,让我无法活用信息,甚至让我无法再记录信息”。

     

    关于上面描述的“随着信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以处理,情况会会变得错综复杂。”,补充个现身说法。再接触“一元化笔记”之前,我用的是最广为流传的文件夹+标签的管理方式。我的系统里差不多有40个文件夹,每次整理一篇内容就要进行40次比对,有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片内容可以同时归属于两个或者更多个文件夹的情况。而有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变迁,之前已经分好类的文章的类别还会发生变化(比如一篇文章之前归属于外语知识,之后就有可能变成备考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复杂的情况。的确,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有些高手能够同时管理超过40000+的内容,只不过非常耗费精力,非常难坚持下去,性价比实在是非常低。

  • newzd 2021-8-19
    2 3
    感觉要火!先支持一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