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 edit 在基础教育行业的应用浅谈 1

雪映 2021-2-20 2406

对于RoamEdit这类Roamlike笔记的意义,我有一些直觉,Roam research一出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工具。我觉得它可以使人保持一种:自我同一性,让人活在自我同一性的认知里,因为它勾连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放在知识的层面上,它可以真正的实现教育学家所说的:在旧知的基础上,吸纳新知。

 

以前这句话讲得很好听,但它是一句空,而Roamlike软件出现以后,就落到了实处。包括哲学家常讲的一句话: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的,我们中学政治课本就学过这句话,以前我觉得这也是句空话,但是RoamEdit这类软件也把它落到了实处。

 

Roamedit的管理员之一Innis说过: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图谱,任意选三个点,是可以琢磨出他们之间的联系的,然后利用re赋予它这种联系。也就是说,在这里,你会发现万物是互联的。

 

我们回想一下以前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讲,经常的状态就是学了就忘,忘了又学,边学边忘,边忘边学。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RoamEdit以后,你可以恪守一个原则,就是你在写进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将新的笔记跟以前的某一个笔记建立一定的联系,(就像搭一个钩子),以便实现在旧知的基础上吸纳新知,你所有吸纳的这些知识,织成一张网,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低效的反复式学习。

 

作为一个老师,没有 re 之前,我经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我10年前讲过的一堂课,当年我刚踏上教席,准备充分,课上得非常精彩,10年后我再来讲,按理说我的课应该会上得更好,但我肯定已经忘记10年前是怎么讲的。因此我得重头开始备,费尽心思之后,备课的效果可能还不如 10 年前的那堂课,也就是说,10 年后的自己很有可能不进反退,这种情况正普遍存在于基础教育行业。

 

但是有了 re 以后这样的困境没有了,因为我把备课资料统统放到re里面,10年或者 20 年,一直坚持下去,通过双向链接进行联系,10 年后的我再来备同一堂课,我可以通过这个主题调出整个10年间我的全部备课资料,我就可以在10年的备课资料上来更新我现在的备课,所以我就很自然的实现了在旧知的基础上吸纳新知。

 

反之,如果没有这个软件,10年前的备课本我肯定找不到了,10 年间的备课本也可能所剩无几了。然后我便只能是从头开始,这就导致了重复学习,而且似乎这种重复学习很难避免,除非我们刻意地、精心地去整理归档我们的备课资料,但这种刻意行为是极度消耗意志力的行为,根本就是“反人类”的,放眼教育行业,没有几人可以坚持下来。

 

虽然重复学习不是我们的初衷,但重复学习的本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我们也无须讳言,当我们在进行重复学习时,那些你正在认认真真学习的知识,其实10年前你已经学过,你现在又再次学习,你并不是在学习新知识,你之所以学习它,不过是因为10年前学的东西你现在遗忘了,所以你不得不从头学习。而RoamEdit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0年后,当你通过双向链接调出过去的知识,立马便可以激活你10年前的记忆。所以有了这样的软件以后,知识学习者和知识工作者会轻松很多。教师甚至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案之后(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用以支撑理论观点的丰富的材料),甚至可以停止学习了,因为他靠储存在RE里面的这些知识网,他就可以吃一辈子,用一辈子了,只要他不嫌里面的材料或者观点陈旧的话,真的可以用一辈子。因为当他要用的时候,他可以立马调出来。

 

而以前为什么不能用一辈子?因为以前的你会不断的遗忘,越是到后来,你记住的越是抽象出来的观点,一些干瘪、无力、空洞、乏味的观点,当你要向你的听众解释这些观点的时候,你要想一到三个例子,但你想不起来那些例子,你怎么拍脑袋都想不起来,因为忘掉了。

 

而当下RoamEdit可以帮你抗拒遗忘,因为它帮你链接了,牢牢的链接住了,当你明天要去讲这节课,你在RE里面调出来,讲这个观点,举这三个例子,把这三个例子又看一遍,在脑海里激活一下,就又撑起了一堂课。而这堂课永远可以被撑起来。所以RoamEdit的用户他不会再陷入学了就忘,忘了又学,边学边忘,边忘边学的死循环了,他真的可以做到,在不忘旧知识的同时,每天学的都是新知识。他如果用了10年,这10年学习历程便非常清晰。所以我说最后能实现自我同一性,他是怎么一路学过来,每一天在思考什么,都是很清楚的。这种对自身的清晰而清醒的认知,其价值不可谓不大。

 

没有这个工具的你,则一定会是一个“重复者”,因为这是人类的遗忘机制决定的,你仿佛每天都在看书,但实际上却是在原地踏步,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怪圈,但是有了这个工具,他就可以帮助你分辨哪些是你学过的,哪些是真正的新知,re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一个人成为一个“重复者”,一个坚持使用RE的人,则一定走在一条不断进化的路上。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块引用,提出知识的粒度,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增量更新(也就是在个人笔记库中区分出旧知和新知),要实现增量更新,我们便不能走以前的“复制粘贴”的老路,没有 re 时的做法是,当一条笔记需要在另一条笔记中充当必要成分时,我们把这条笔记复制过来,粘贴进这条笔记之中。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弊端,其一是制造了冗余笔记,原本存在的笔记现在又复制了一份,这不是增量笔记,而是冗余笔记,如果这条笔记很重要,被反复需要,那么这种冗余便越来越严重;看似笔记很多,实际上增加的知识很少。其二是被复制的笔记与粘贴它的笔记之间没有关系,虽然它们存在交叉,但这种交叉却无法被表达,在后期更无法被发现。这实际上就是冗余笔记的另一个缺点,它给人一个错误的认知:当下的这条笔记是我新建的,它并没有一个更原始的出处。而事实上,这条笔记是你从别的笔记中粘贴过来的,也许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笔记。

 

re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块引用和块嵌入,通过这两个功能,我们就可以溯源到笔记的源头,发现原来这条笔记是你10年前做的,这对于一个人构建自我同一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保证笔记库的纯净,减少甚至杜绝冗余笔记的产生,实现知识的增量更新。

 

下面说到re 在教育行业的一些应用场景,我现在正在用它做一个习题库,一个属于自己的习题库。用了 re 之后,我每讲一道题,这道题就有它的价值。如果不使用RE的老师,他讲了这道题,过一个月他也忘了他讲过,到时候他给学生讲的时候,又得重新做一次,或者他又得换过一本教辅书,教辅书上又是新的题,然后新的题他又得去做。这其实都是在做无用功。

 

有了RoamEdit以后,你做一道题,就把它输到RoamEdit里面去,最后按照知识点为串起一系列的题目。在做这件事时,我有这样一种理念:一个知识点,大概需要3~5道题去消化它。也就是说,我要做的是找到这经典的3~5道题,以后教下一届的学生,我还是让他做这35道题。那么我就不用更换新的教辅书,因为这道题对于我来说是老题,我不用再做一遍,但对我每一届的学生来讲,又是新题,又能起到训练的作用。这样一来,我就解放出来了,不是吗?

 

而现在的大部分老师他是怎么做的,他们要跟着学校不停的换教辅,教这一届有这一届的教辅,教那一届那一届的,老师累得半死,必须跟着学生不停地做新题,而做新题是没有意义的,换汤不换药。

 

而且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每道题不是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那种复合型的题,在 re 里你就可以直接引用过去,关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搭建一本题少而质优的教辅,因为这些题都是我筛了又筛的,并且是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辅,这里面每一道题我都滚瓜烂熟,然后传给我每一届的学生。这样我就解放出来了。

 

而如果跟着学校不停的换教辅,这些题你还一眼识别不了它到底是好是坏,还必须花一番功夫做一遍,一个从业几十年的老教师,他还得去做这个工作,我就觉得太累了。之前没有RoamEdit这样一种革命性的知识管理工具,真的很难避免,而现在RoamEdit出现了,这些工作我就认为可以不用做了。

 

放在很多行业,我相信都存在这样地应用。这个理念可以大大解放人的学习和工作,因为RoamEdit可以帮你抗拒遗忘,Hardy说过他新增的一个功能叫自动链接,比如说今天我们讲到图谱,10年前他研究过关于图谱的内容,并给它打了双方括号。今天我又再次写到图谱,re将自动给打上双方括号。也就是说,RE会提醒你,你以前其实已经有过相关的笔记,其实学过相关的内容,这个提醒很重要,如果没有它的话,你便忘记了,还以为你第一次学。

 

 

下面谈谈 re 在辅助知识输出上的作用。

 

re 的帮助下,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整理编著了一本新书——《高考文言文词汇积累系统方案》,其实这是一本我早就动笔在写的书,里面的很多文章或章节都保存在我的电脑里,或部分发表在我的公众号(跟着雪映学语文)里,这些文章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前后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我常常就某个章节进行重新研究或重新编写。


书籍简介可参看https://mp.weixin.qq.com/s/wbjkWhHVIqscps-LKu2OmQ

 

没有使用 re 时,我很难看到这些文章之间的联系,也难对它们进行有效地整合,所以迟迟没有将它们编撰成书,一直就那么零散地散落在那里。

 

re 具体是如何帮助我输出一本书的呢?

 

首先是利用它强大的块嵌入和侧栏打开功能。

 

比如说,当我写到18 个重点虚词详解时,我想到了一个新的解释和识记的方法,那便是常识记忆法,什么知识是用来学习和记忆虚词的常识呢,答案是成语,于是,我利用块引用和块嵌入,直接将相关的成语引用或嵌入到相应虚词的位置,对这一虚词进行解释。

 

当我需要参考以前整理的虚词笔记时,我便利用侧栏打开功能,先将能够直接复用的笔记嵌入当前的文章中,然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临时需要用到其他页面的笔记时,也是在侧栏打开,然后选择可以用到的笔记。

 

其次是利用它的模板功能。

 

写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确立一些体例和结构,比如对虚词的解释,我就确立了一个自己的体例,那就是,先用一句话总结这个虚词的重要用法。接着再分词性讨论它的具体用法,每一个具体用法下,又用“最佳成语”“更多成语”“最佳例句”“更多例句”来解释。这些我都把它设置成模板,然后在每一个虚词下一键调用,接下来只要填充即可。

 

最后是利用它自由的层级和拖动功能。

 

当我的内容写得差不多后,就要进行书籍的最后统筹,这涉及到章节的安排和调整,在 re 中,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当然,re 在知识输出时,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表格的编辑,书籍的排版,书籍的导出(居然没有word pdf ) , 因此,目前 re 还是更适合用来做前期的知识输入和整理,从而完成知识的积累,然后将这些知识导出到 word 中进行排版,最后成书。

 

但用 re 来写书,有一个此前的工具都不具备的优势,那便是,这本书里的知识仍然是活的,它虽然被一本书系统化和结构化了,但它仍然可以被 re 中的其他笔记引用,它仍然可以进行后续的更新和迭代,在迭代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这本书便可以升级和改版,我想没有比这更振奋人心的了。

 

作者自我介绍

雪映,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江西省重点中学语文教师,研究兴趣为知识管理、古典诗词和语文教育,知乎id:雪映。


快速回复
最新回复 (7)
  • Innis 2021-2-20
    0 2

    课代表前来报到:
    1.实现了“在旧知的基础上,吸纳新知。”
    2.做到了“事物具有普遍联系”
    3.使用RE的时候,尽可能与之前的知识联系。
    (这个Innis在模板evergreenote中也提到过。https://club.roamedit.com/club/?thread-367.htm
    4.使用双链可以勾连起过去和现在,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生长。
    5.RoamEdit的知识复用场景
    6.可以实现一致性和对抗遗忘
    7.如何用RE建立习题库:积累经典题型
    8.使用RE做知识输出的案例:写书

    感谢雪映老师的经验分享 d=====( ̄▽ ̄*)b

  • lovedebug 2021-2-22
    0 3
    Roam-like 应用用来写长篇还是有不好问题的, 笔记应用和写作应用侧重点和功能差距还不少. 写短篇笔记类应用还是可以升任.
  • 雪映 2021-2-22
    0 4

    是的,目前来看roam edit在长篇输出(或称系统输出)时还是有很多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roam edit在提高用户知识输出的效率上还大有可为。

  • spacetime 2021-2-22
    3 5

    补充一个diagram里套kanban进而排版自由从而方便记录零散知识/习题/错题的例子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还有BUG



  • lovedebug 2021-2-22
    0 6
    雪映 是的,目前来看roam edit在长篇输出(或称系统输出)时还是有很多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roam edit在提高用户知识输出的效率上还大有可为。
    我反而觉得 Roam-like 应用的输出应该外包给第三方应用或者插件, 因为输入的内容, 受众, 平台差距太大了.
  • Innis 2021-2-22
    0 7
    spacetime 补充一个diagram里套kanban进而排版自由从而方便记录零散知识/习题/错题的例子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还有BUG
    很棒的方法,大屏用起来很舒服,( •̀ ω •́ )✧
  • moran 2021-4-22
    0 8
    学到了学到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