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Research 比其他笔记工具,好在哪里

Innis 2021-2-21 1750

转载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832140

作者:Hardy

------------------------------------------------------

概括地说:RoamResearch 首先是一款大纲工具,然后在大纲工具上融入了Wiki词条的链接功能,通过这些词条链接,将你零散的笔记,串成一个知识网络。

RoamResearch 大纲工具 VS 线性笔记工具

RoamResearch首先是一款大纲工具,而印象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有道等等,则属于线性笔记。

大多数人最先接触的笔记工具,都是线性笔记工具,这些线性笔记工具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笔记内容难以结构化,软件工具很难从一沱文字中提取足够多的特征,来做更进一步精细化的知识管理,以致于大多数人只是将印象笔记当成一个收藏夹,看到什么觉得好的文章就往里塞,长久为之,笔记系统就变成了一个垃圾堆,根本想不起自己曾经保存过什么知识。

把一个大纲文档转成线性的文章,计算机可以轻易而举地帮你完成,而要想将一篇纯文本文章转变大纲笔记,目前的软件算法还不能很好地支持。

我从5年前开始,就抛弃使用印象笔记、有道之类的笔记工具,我一直纳闷这种工具怎么可以被称之为“知识管理”工具,明明只是文章管理工具嘛。

大纲笔记,天生就比线性笔记工具能更精细地对知识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它可以清晰了然了判断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边界,甚至可以指出上级节点与下级节点是属于什么关系,它还可以给大纲里的某个节点添加一些额外的标记,然后做一些特殊的处理,比如把一个节点变成一个任务清单、任务看板,在实现知识复用、调用的时候,你会发现,大纲笔记是多么让人欣慰。线性笔记若想达到同样目的,需经迂回曲折的繁琐处理。

实现知识复用,可以说,线性笔记是非常糟糕的形式,它也就比纸质笔记好那么一丢丢,知识的粒度太粗糙,我只建议文字工作者使用印象笔记之类的工具,而其实对不动声色文字工作者,RoamResearch则是一种更为出色的方案,它甚至能让你在日积月累的念念碎写作里,累积成为一部著作(请自行网上搜索“卢曼笔记”)。

大纲 VS 思维导图

当大纲每个节点的文字都比较简短的时候,它可以与思维导图进行无缝的样式切换,但是一旦文字比较长时,再使用思维导图,感觉就不对了,思维导图不适合长文本,不适用于构建知识库,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帮你理清一些知识脉络,而这个脉络很多时候只有你自己看得懂,它不适合用于对外输出传播,因为在你将知识浓缩成几个字的时候,已经在压缩中丢失了很多别人需要的知识,它让你的知识传播变成了一场“知识诅咒”——我一直认为,在对外输出知识的时候,哪怕是免费知识,使用思维导图作为主要形式,是相当不友好的。

由于不能基于思维导图搭建知识管理系统,你必须要将思维导图以图片形式、文件链接形式插入到你的另一个知识管理工具里,这给你的搜索、复制、调用,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

再说,手机屏幕那么小,为什么要拿思维导图来为难它呢。

有一段时间,我宁愿使用 Marddown 的列表,都不愿意使用思维导图。


大纲 VS Markdown

Markdown的符号系统,几乎契合了大纲的形式,H1~H6、有序列表、无序列表,与大纲可以很自然地进行转换,在快速控制文字样式上,Markdown是优于大纲的。一开始,我甚是陶醉于 Markdown 带来的快感,但,很快发现,Markdown 格式携带数据的能力太差了,本质上还是线性笔记的形式,Markdown 更适合用于对外输出知识的时候,而处于知识摄入、内化阶段,Markdown基本上帮不上你什么忙,我接受不了基于Markdown文本格式的笔记系统。

环顾四野,大纲格式,在闪闪发光。大纲格式,虽然并不擅长处理文本的样式,但是除此之外,它几科解决一切其他数据格式带来的痛点,当将知识拆散成为一个一个节点,它就拥有了无限的可能,知识可以用根据各种需求重组、重复利用,它可以很容易地导出成为其他数据格式:思维导图、Markdown,它的粒度可粗可小,优点太多……

RoamResearch VS 其他大纲类工具(幕布、Workflowy、Dynalist)

RoamResearch 从 wiki 里借用了[[双方括号]]的笔记语法,而仅仅是加入这个特性,就产生一连串爆炸性的化学反应,让 RoamResearch 与Workflowy、Dynalist等大纲类工具中脱颖而出。

首先,RoamResearch 加入[[双方括号]],使得原本树状的知识孤岛得以串成一片,是的,workflowy 、幕布这些工具,它们创造的文档,只是一些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知识孤岛,你的新笔记并没有很好地与已有的笔记互动,知识与知识之间,不能产生化学反应,虽然用workflowy、幕布提供的是非线性的知识结构,但是累积知识的成长速度却是线性化的。

其次,因为RoamResearch引入了[[双方括号]]的形式,使得它不必再像所有其他知识管理工具那样要遵循自上而下的目录结构,大纲虽然天生就是目录形式,但是RoamRearch却抛弃了目录的知识管理方式,化繁从简,给你提供了一个让知识记录成本无限拉低的 daily notes。

Daily Notes的字面意义就是:每天记录,RoamResearch每天为你生成一个知识卡片,以当天的日期命名。无论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你可以简单粗暴地往当天的知识卡片里倾泻进去,再也不用为分类而烦恼。

是的,分类,绝对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有几种情境:

情境一

一则笔记,我希望它在这个分类能找到它,在另一个分类也能找到它。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大多数笔记加入了标签功能,但很快,标签加入过多之后,标签列表页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灾难现场,你又得小心翼翼控制标签的数量。

情境二

我浏览资讯的时候,看到一些有用的内容,正想记录到笔记系统的时候,发觉现有的分类都不适用;

每天,我的脑子里都有各种各样的念念碎思考,这一段与上一段根据没有任何联系,怎么归类这些内容?我曾经尝试就是建一个“杂集”的目录,但是在尝试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哪怕曾经我冒出过一些非常有质量的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内容终将会埋没在一堆文字里,我不太需要一个没有反应的树洞。而且,“杂集”就相当于没有分类,没有组织,没有整理。于是,我丧失了写念念碎的动力。

情境三

因为你的笔记只是个人笔记系统,你不打算做成一个汗牛充栋的知识库,所以,注定你不会给自己的笔记系统设置太多分类,总不能几篇笔记就建一个分类吧,这样的分类也会变成灾难。而一旦你意识到要限制分类数量,这就是你痛苦纠结的开始,你必须用有限的分类来覆盖各种牛鬼蛇神,你对知识的激情会慢慢在这个环节里耗散掉。

这就是为什么垃圾分类是如此的反人性,以致于要开发一个APP来辅助判断垃圾分类。

所以,像workflowy只提供了一个顶级节点,然后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挂载到某一个已有的节点之下,试图强迫用户必须明确每一个笔记目录结构,讽剌的是workflowy为了避免信息混乱带来的灾难,带着用户走向了另一场灾难。

所以,Daily Notes,平平凡凡的功能,对大纲类工具,却是一个革命性的尝试,就像微博、Twitter对博客的革命一样。它让你的知识内容的产生,就像发微博、发朋友圈一样,毫无心理压力,但是它又能帮你维护好你的知识脉络与结构;它让你更加关注思考本身,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95%以上的情况下,你只需要在Daily Notes里记录你的知识内容,甚至,你可以完全只在Daily Notes里输入。

Daily Notes 带来的快感,就像想拉稀,却发现周围没有厕所,找来找来,憋得心慌窝火,忽然有人告诉你,你现在穿越到了印度,印度可以随地大小便的,也不容易得病,于是,你啥也不管了,扒下裤档,一泻千里 —— 世间怎么会有印度这样奇妙的国度。


利益相关:我开发的 RoamEdit,覆盖了RoamResearch 80%的功能,接下来的功能将会与RoamSearch进行差异化设计,目前已经到了内测阶段,可私信我加入内测微信群。



RoamEdit 根据 Daily Notes 生成的知识图谱。


快速回复
最新回复 (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