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式学习笔记 - 你还记得剪报么?

Innis 2021-2-21 1432

转自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830958

作者:Hardy


-----------

卡片式学习笔记,由李敖被称之为“看家本领”的读书方法说起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下来,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分类分出来了。那背面有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排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分的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为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的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找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李敖的阅读方法,正是卡片式阅写的一个非常好的实践例子,他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单是被台湾禁掉的书就有96本。他的高产,正是建立在他的笔记方式基础之上:卡片式的笔记。

拆书,李敖是真正的拆书,他会真的用美工刀将整本书化整零,直接将书页裁成一个一个知识碎片,然后分门别类的整理、储存,等到需要写作的时候,再根据他自己建立的索引规则,快递找到这些知识笔记素材,结合时政、自己的思考发挥一下,马上就成一篇文章了。

这就卡片式思维的威力,另一个高产作家:卢曼,一生共出版60部著作,其中6部还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笔记整理而成,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牛B,大器晚成的他之所以得到爆发,他的秘密武器就是他的那套卡片笔记系统(slip-box)。

不得不说,slip box 真的一套非常具有创意、非常具有威力的知识输入、输出系统,尤其是卢曼使用的还是纸质卡片,依赖于这些纸质卡片,就已经让卢曼、李敖产出这么多高质量的著作了,如果他们使用的是电脑呢?不敢想象。

而这套知识笔记的输入输出系统,之所以不被大众所知识与应用,因为它并不是迎合懒人的一种技巧,它是一种让牛人变得更牛的武器。

我们阅读的文章,书本,都是一种线性的知识传播方式,大多数人做笔记时,习惯以整一本书为单位来记笔记,例如“《XXX》笔记”,做完笔记之后,也是习惯以整本书为单位进行记忆、吸收,知识线性地传播,读者线性地吸收,这是自然而然的方式。它可以让你可以相对比较快的读完一本书,让你产生一种“哇很不错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又长进了”的感觉,然后你马上想着阅读下一本书,争取一年读完300本书——毕竟牛人都喜欢这个阅读量。

但这并没有将知识各就各位地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以至当你需要调用你学过的知识时,发现你很难找到一个入口去把已有的知识攒到一块。这样读完300本书,效果就如果搬来300块砖头,零散地堆放,没有垒成一座房子。

所以,卡片式笔记,最重要的是,要与已有的笔记建立联系,像李敖根据他自己的分类索引规则将剪出来的卡片放到一起,是一种方式;像卢曼为每张卡片设置一个ID,然后用ID来记录卡片之间引用关系,又是一种建立联系的方式。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步工作可能更花时间,甚至比你阅读原书的时间还要多,因为它需要你真正展开你的思考,当然,这个思考其实不用你自己憋出来,更多的是原书的作者带给了你触动,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而一旦你发现你脑里开始闪现这些火花,那就赶紧像拿起相机捕捉流星一样,把你的这里行将消逝的思维火花用文字形式把它定格下来,随着你文字记录的展开,你会发现你的思维被进一步打开,更进一步的清晰,而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思考将泄洪般奔涌出来。这也许就是李敖、卢曼这些大师得以高质量持续高产写作的原因。

如果你想写自媒体,公众号,这些步骤就更加弥足重要,这将是源源不断的形成你个人独特、深刻见解的致胜法宝。

李敖、卢曼他们践行了一套非常牛逼的笔记系统,只可惜他们没有赶上计算技术普及的年代,借助计算机技术,这套笔记系统的威力会被进一步扩大。建立知识联系的方式,会更加多种多样,到你用的时候,会有一种左右逢源的感觉。

好吧,这个时候不打个广告都不行了,RoamEdit 和 RoamResearch 都是基于卢曼笔记系统原理而开发的知识管理App,它们受卢曼笔记的启发,但借助计算机技术,又突破了卢曼所在年代纸质笔记的限制。这些Roam类的App让卡片可以使用大纲形式,一张卡片成为另一张卡片的下级,从而建立联系,又或者使用[[双方括号]]将关键词标注出来,以关键词的方式实现李敖那种分类索引卡片的效果,又或者使用((圆括号))直接引用某个卡片的原文,使得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大师们的毅力与耐心,也能用得上那牛逼的笔记系统。


快速回复
最新回复 (0)
返回